官方微信 新浪微博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法院文化 > 法官风采
割柴
作者:雷俊雅  发布时间:2017-01-10 09:57:34 打印 字号: | |
  我的家乡在秦岭北麓,关中平原的最南端,地图上标记叫作马召的一个地方,镇名因汉代马融在此被朝廷征召而得名。108国道(在该段也叫作0702公路)从此傍着蜿蜒的黑河穿越秦岭逶迤而过,勾通着关中与陕南,乃至天府之国。

  在八零年之前,农业生产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,每年队上在庄家收获后,将玉米秆、辣椒秆、玉米芯、稻草等可作燃料之物按人分配,但是每家做饭的烧柴问题还是难以满足。棉花秆烧起来硬扎,可是那要留给队上的饲养室,给牲口热水要用。于是群众采取多种方法弥补缺口,有拾玉米根的,有括麦茬搂柴的,有割蒿子的,然而总是不够。无奈之下只好靠山吃山了。

  在0702公路未通之前,靠的是背。在0702公路修通之后,虽然是沙土路面和柏油路面相间,那是可用架子车拉了。已经省力幸福了不少!进山和出山都能遥望原址现已沉入黑河水库库底的仙游寺和法王塔,能听到似在吟咏着长恨歌的河水的欢腾,以及偶尔厚重的钟鸣。

  斧头和笨镰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工具,笨镰用来割拇指粗的灌木和乔木,捆成碌碡粗的捆捆;斧头是用来砍手腕粗的木柴,因其湿沉捆得要细一点,捆成腰一般粗的捆捆,这柴捆要立起来往山下背。每个家庭里父兄的艰难可想而知!因为山路远,赶时间,多数时候是天不亮就出发,直到星月当空才满载而归。夏秋之季犹可,若到冬季,更是苦不堪言,脚码子和毛连缠子则不可少。

  那时粮食有限,难以果腹。若有充足的玉米等杂粮吃饱,已算是小康之家了!但割柴是力气活,老娘或者媳妇总会拿出家里的好吃的保证体力。一般是?托,这是家乡常见的一种面食,要用纯麦面来做,吃了耐饥。现在人吃?托,有臊子的,西红柿鸡蛋的,蘸水的,物质的丰富也带来花样的翻新,而那时哪来的臊子?给?托碗里放上白糖吃已是美味珍馐了!儿时记忆力的?托汤放糖的滋味是刻在脑海里,永远挥之不去的。

  我对割柴的记忆是从接柴开始的。所谓接柴就是大人割柴未归之时,孩子们结伴上山到公路上寻找各自的大人,有时也有妇女,帮着在车后推着车子回家,以减轻大人的劳累。奇怪的是,那时节没有任何通讯工具,无非凭一些口信可都能准确的找到家人。小孩子在上坡时掀车子,在下坡时可以坐车子,这是对劳动的奖励,亦感到幸福无比!抬头望满天星斗,或一轮明月,听着山风在耳边回响,无忧无虑,确是快乐的时光。

  再大一些便是和大人一起割柴,那时山上狼多,再者人们怕山上有摔死的孤魂野鬼,因而天未亮进山时是要拉根绳子在前面拉车的。开始的任务不是真正的割柴,只是做一些辅助的活路,比如大人们上坡或是进沟,我们则在路边看着架子车和背着干粮袋,免得被鸟儿啄食。偶尔也会遇到蛇,也怪吓人的。再大一些也试着从坡上向下背柴,饥渴自不必说,累的双腿哆嗦也是常事,有的人贪多,甚至累的便血,最要小心的是还是背柴过石崖险路,运气不好,连人带柴翻下山沟,一些人也因此魂归大山。令人唏嘘不止。

  正因为如此艰辛,亲戚邻里家缺少劳力缺柴火的,接受馈赠的干柴也是要感激领情的。

  这些事,讲给现在的孩子他们永远不懂,他们只是以听故事的好奇来听的。永远不明白其中对家庭的责任和担当。

  艰苦的日子已去,现在国家建设青山绿水工程,再也不需要割柴了,那些往事只是存在于脑海中的记忆,那种人与人的帮扶关爱,那种都平等的快乐,那种拉着车子吼几声秦腔的乐观已随着岁月飘去。

  现在依然喜欢上山的情节盖源于此,寻找一份坚毅,一份忍耐,一份不屈,一份释然,一份温情!

  往事如风!父辈为生活背负的艰辛和忍耐,时刻提醒着我,担负起对家国的责任。

  那是一段艰辛的岁月!

  那是一份永久的记忆!
责任编辑:雷俊雅
联系我们

地址:周至县环城南路西段(县城南大门向西200米)     立案电话:029-87181016     综合办公室电话:029-87181080     传真:029-871810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