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周至法院民二庭化解了一起特别的民间借贷纠纷案件,依法保障了聋哑当事人的合法权益。
当前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疫情确诊情况,新冠疫情防控措施提级,家住周至的许某有些焦急,借了自己3000元钱的姜某远住甘肃岷县,自己和姜某都是聋哑人,这疫情当紧的时期,出门交流均有不便,该如何要回借款呢,这可让许某犯了难?在得知可以到法院起诉立案后,许某怀着忐忑的心带着证件和证据来到周至法院立案,该案分至民二庭答远利法官审理。
答法官接到该案后,发现案件原、被告均为聋哑人,且被告远在甘肃省,如何有效送达首要解决的问题。
翻阅卷宗后,答法官没有找到被告的联系方式,便通过人民法院送达平台进一步查询被告电话,然而得到的号码拨通后却是空号。答法官只好尝试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继续联系被告,信件寄出不久,平台便显示无法查找到被告需退件,答法官忙拨通了快递员的电话,得知快递员长期负责该区域的快件送达,比较熟悉当地村民朋友,答法官连忙拜托由于被告是聋哑人这一特殊情况,无论如何一定要找到被告的亲属,转达诉讼情况。经过这位热心快递员的不懈努力邮件终被被告父亲签收。邮件妥投当日,被告父亲即电话联系法官,通过和被告父亲沟通得知被告为聋哑二级残疾,长期在外地打工,家人时常通过微信联系被告。
考虑到被告的特殊情况,正值疫情无法到庭应诉,电话、网络等方式又无法沟通。此时,答法官开启了“沟通双声道”,一方面邀请被告姜某父亲协助,通过远程电话交流,作为家属充分了解和知晓当事人的诉讼权利,同答法官进行语音沟通,将本案证据通过微信发给被告父亲,再由被告父亲将上述材料转达给被告,通过这种“一波三折”的方式,充分保障被告了解情况,查明案件事实。另一方面,答法官同原告进行微信交流,进一步了解案情。
通过反复的来回沟通,得知原来许某、姜某是打工时认识的朋友,出于友情和信任,2019年6月、7月、11月,姜某因个人和家中困难向原告许某先后借款,累计3000元。借款到期后,原告多次索要,但被告却一直未还,许某只好来法院起诉。在沟通过程中,被告对该笔借款认可,答法官通过双方来之不易的友谊切入释法明理,用诚信和感恩引导被告,动之以情、晓之以理,被告最终答应会尽快归还原告借款。
次日早晨,原告微信联系了答法官,表示已收到了被告的还款,因自己已在外地打工及疫情的原因,遂让其妻来法院代为撤诉。同日,原告许某的妻子来到法院,许某妻子也为聋哑人,答法官帮助许某妻子和许某当场连线,在三方见证下,通过微信办理了授权委托手续,随后办理了案件撤诉。至此,案件才顺利结案,临走时原告妻子不断用手语向法官表示感谢。
法官寄语:聋哑等残疾人群是社会特殊困难群体,因自身条件限制,在诉讼中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加细致的司法服务,充分保障弱势群体的诉讼权利,希望全社会能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心。